茶是中國傳統的天然保健飲品,也是一味傳統中藥。古人認為茶是「萬病之藥」,經常飲用可以「輕身健骨」,亦具有中醫藥用價值,如消暑解熱,除煩止渴,消食化滯,通利小便。
中醫典籍《本草綱目》說荼葉「苦而寒,最能降火,又兼解湯食之毒」,年輕火壯的人宜飲茶降火;過食肥甘厚膩之品,飲茶以消食滯。明代顧元慶在茶譜中總結茶的功效:「止渴消滯,利尿道,明目益思,除煩去膩」。將鯽魚與茶葉一起烹調,可治消化不良:先取出魚的內臟,將十至十五克綠茶放入魚腹,調味,煮熟後去茶葉。
近代研究,茶葉有多種藥理作用,如興奮中樞神經、降血壓、降血脂、抗菌、抗炎、抗癌等。按發酵程度不同,茶葉可分全發酵、半發酵和不發酵,經揉捻、發酵、乾燥而成;烏龍茶、鐵觀音等則為半發酵茶。紅茶性偏溫,宜冬天飲用;綠茶性偏涼,宜夏天飲用。
喝茶應適可而止,古人認為嗜茶成癖,則會「刮削臟腑,削人腹內脂膏」,反不利健康。喝茶宜熱飲,不宜久泡,也不宜喝隔夜茶,因茶葉內一些物質將會大量滲出,對人體不利。茶葉含咖啡鹼,能興奮大腦皮層而醒神,失眠者不宜服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